
早在學生時代,男生大概都會習慣自己組電腦,再不然也至少會去注意電腦硬體的資訊,然後請別人幫忙組裝。最後學會幾招之後,然後就開始幫忙正妹「修理」電腦,反正那時候硬體規格也就那幾樣,也不會有什麼太複雜的變化,作業系統部分大概只要碰上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候,拿出重灌大法準沒錯 (但記得要先把資料備分好,免得漏氣)。記得大學時期都還不太流行什麼線上遊戲,《天堂》大概也是在拼研究所的時候才推出,與「線上遊戲」比較扯得上關係的,大概是類似Blizzard所發行的《星海爭霸》、《魔獸爭霸》系列所使用的「Battle.net」,讓這些單機遊戲也可以在線上與其他玩家對抗。那時候單機類的遊戲倒還沒有發展到變態等級的硬體需求,就連《鬼屋魔影4 (Alone in the dark 4)》以當年AMD雷鳥700的CPU等級,配上1GB記憶體與ATi Raden 32MB顯示卡,這樣的硬體配備執行起來都跑得算蠻流暢的。而在這個年代,電腦硬體發展其實也不像現在這樣那樣快速,各元件吃電量也沒有相當龐大,通常300-350足瓦的電源供應器就相當夠用了。可是等我開始工作之後,就發現不僅是電腦硬體發展異常的快速,就連3C商品也幾乎是跳tone地在發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