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鼠左鍵測試器

Label Cloud

About Me

我的相片
有時候是台北,有時候會是高雄, 就台灣啊…我一點也不想去澳洲, Taiwan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習慣使用這個名字,不過我一點也不喜歡水藍色…

追蹤者

10年? 看看明天吧?

楊阿魚 = 水藍色透明鯨魚 於 2007年8月16日 星期四 中午12:31 發表
註︰仍然是幾個月前寫的以下是樸小姐轉寄來朱學恆在部落格裏提到的部份︰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Lucifer78&f_ART_ID=873905從前從前,也許因為資訊科技較不普遍,因此科技、技術等等進步經常不是那樣明顯,比方說從原始人敲打石器到中古時代煉鐵(煉金?),從近代電話發明到現在光纖飛速,科技的進步可說是一睜眼就跳了Tone似地。記得小時候還在幻想可以把無線電話輕鬆帶著走,大學時候擁有第一隻行動電話是又貴又重,曾幾何時,同樣功能的手機可是又輕又小,價格卻相當便宜親近。以前令人嗤之以鼻的線上作業系統,因為過去個人使用網路頻寬並不龐大,所以幾乎是天方夜譚,但曾幾何時,從56K數據機電話線路撥接上網到現在中華電信光世代正式推出也不過6-7年。當初也沒人想過網路帶來的效應有多少,網路真正泡沫化了嗎?從Web 2.0的網民暴動,帶來的效應比現實生活中的反應更巨大(試想現在有多少人是生活在虛擬的世界之中?)過 去遵循的道理絕對有它必然的原因,但完全依循既有的經驗能得到的,只有一個穩固機率高的結果,但是肯跳脫常人所不可及之處,想常人之不可思之點的人則通常 不是大敗就是大勝,因為技術的突破、事情的發展倒經常發生在「意外」之上,既然是意外,自然就不會在正常道路上被採用。明天的事情,誰知道會怎樣發...
繼續閱讀全文 10年? 看看明天吧?

失控的網路暴民

楊阿魚 = 水藍色透明鯨魚 中午12:28 發表
註︰這還是好幾個月前寫的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資訊原本從單純的單向內容提供,比方說架設一個網站,同時提供檔案下載之類的「服務」,其餘的互動頂多侷限在e-mail交換、或者其他連絡資訊提供,一直到現在所謂的Web 2.0甚至3.0的網路互動概念提出。這邊的「互動」,不全然是說以前互動多媒體的那種互動,而是加入群眾效應的互動,並非一個人獨自面對電腦與人工AI嘻嘻哈哈的互動。之前有句代表網路現象的名言︰「網路上沒有人知道你是條狗(On the Internet,nobody knows you are a dog)」,顯示出初期網路使用現象,就是極具隱匿性。以現在的普遍現象來看,使用者也大多可以決定是否讓自己的個人資訊全部或選擇性地曝光。早期至今資訊傳播仍很盛行的BBS,早期幾乎可以用匿名資訊註冊帳號作發言,也因此造就許多免洗ID出現(即使現在還是很多),雖然目前大多規範要以真實姓名等資訊註冊,但仍舊可以透過身份證字號產生器等工具輔助,製造出許多假資料成功註冊。而在部落格的情況也可能是相同的,縱使目前因為種種考量,網站要求使用者必須登入才能做回應發言,但實際上還是有辦法規避這類限制的,更別說一些講究「基本人權」、同意可非登入作回應的和藹網站了。網路堪稱言論自由的國度,個人隱匿在文字與代碼之後暢所欲言,而網站或部落格維護者也擔心使用者嫌註冊、登入太麻煩而不想回應,因此紛紛保留匿名回應的方式,因而產生了網路暴動的可能性。舉例來說,從先前無名小站爆發的黑澀會美眉親密相簿被網友破解鎖碼後大量散播,批踢踢凱名的鄉民大暴走事件,甚至國外也發生過小女生在自己部落格上想在家裡開轟趴,結果惹來一堆無厘頭鄉民到家裡,最後家裡是以慘亂收尾。當一個話題被炒熱之後,網路鄉民的威力有多大?從凱名事件來看,一開始不過只是黑道在網路上公開招收手下,後來被鄉民挖掘出來惡搞、貼圖、留言,鬧到網站維護者加入對抗戰局,連帶地親朋好友的無名相簿留言板一一被攻佔,部落格流量大增到癱瘓(也許換個立場來看,無名還得認真地感激這些鄉民為他們帶來流量),...
繼續閱讀全文 失控的網路暴民

線上Map的優勢?

楊阿魚 = 水藍色透明鯨魚 中午12:26 發表
註︰這篇,也是好幾個月前寫的目前,咕狗大神推出台灣繁體中文版的圖資(雖然也還不是很新啦…不過至少高鐵、高結資料都有作進去,但是杜拜那顆人工棕梠樹倒沒出現)請參考數位玩樂誌︰Google Maps終於接受台灣繁體中文地圖線上地圖的推出,終於人跟人之間的報路方式不用再侷限於『你知不知道某某地標』、『你在XX路左轉後,到OO路右轉…』,可能線上查詢路名後將地圖轉寄或列印出來FAX給對方,甚至於如果對方有PDA可使用導航軟體,直接將座標值給他也是一種全新的報路方式。(當然,先決條件是有這些東西存在,而且會"使用")商家製作店面型錄也省去自行繪圖的工夫,上網查詢後將圖片另存下來也可以;網路分享店家資訊也能夠外嵌線上地圖進來,方便顧客了解店家地理位置。不過只有這些應用而已嗎? 不不~~線上地圖充其量只是種工具,怎樣應用發揮才是真正功夫。以Google Map跟台灣UrMap來看,店家可以在這些管道上砸下預算投入廣告,如此一來,使用者在使用地圖時候就能夠了解地點附近有什麼有趣的店家資訊,而這只是一小部分的簡單合作。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UFO Maps http://www.ufomaps.com/可以瀏覽全美各地目擊飛碟的報告,在飛碟圖示上點選就可以看到簡單Report,也可以點閱更完整目擊報告。☆ 房仲地圖網(HousingMaps)http://bloguide.ettoday.com/alexandros/textview.php?file=44308☆ Google Maps:星際大戰白兵入侵雪梨(悉尼)!筆者運用Google...
繼續閱讀全文 線上Map的優勢?

明日的頻寬在哪裡?

楊阿魚 = 水藍色透明鯨魚 中午12:24 發表
註︰本篇是在好幾個月之前寫的好的,早上在捷運上頭瞄見報紙上某篇小格報導寫著︰中華電信光纖違規偷跑,某某單位要開罰之類的標題。姑且不論中華電信那個宛若被閹割的光纖網路好處有多少,帶動多少的商機等等(反正還有一大票人是申請不到,包括我家雖然建築也不舊,只是距離機房太遠,連申請8M ADSL都成問題)每 次在討論串裡頭不難發現,日、韓等國的網路頻寬幾乎高上台灣許多,當初台灣剛推出號稱T1的1.5M ADSL時,打的口號是「急速」、「飆速」等類似詞,但是實際使用起來倒未必是這個樣子…自己在家用的2M/256K,若是同時逛網拍、上BBS、看 YouTube,可能再抓個東西就開始大lag,而後來自己搬出來住所申請的256K/64K則是慘不忍睹,充其量只能一次專心做一件事情,開某美女圖片 最多的相本網站更是一個慘字,抓個檔案就只能到旁邊喝喝茶、翻翻雜誌等他龜完。而後來跟其他人一起合住之後,共用的12M/1M ADSL總算可以同時逛網拍、上BBS、抓檔、看YouTube,可是這不過只是別人基本的網路,可能還只是高速頻寬產物下的『贈品』。頻 寬大到嚇死人可以做什麼?除了檔案傳遞快之外,線上影音播放也就會快,玩OLG也就不會delay,頻寬一大之後,線上提供瀏覽的檔案就可以不必拘泥於頻 寬是否不夠(當然也還是不能太大),於是更有看頭、更多噱頭特效的內容就可以被製造上架。而使用者也不會總是因為等待Load的時間過久而關閉視窗,廣告 商也就可以順利讓廣告提高曝光量,多媒體內容也就會因為預算增加而更豐富...
繼續閱讀全文 明日的頻寬在哪裡?

不要「一開始」就相信你得到的「答案」

楊阿魚 = 水藍色透明鯨魚 中午12:12 發表
反正,現在咕狗大神越做越好,只要你所下的關鍵字技巧越棒,想直接搜尋到網路上MP3的P2P載點也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網路科技發展到現在,學習「搜尋」也自然成為一個必然的重點︰自己學會用搜尋引擎找資料、部落格裡找文章內容等。以前碰上不懂的事情,直接問朋友、問家人,問不到、問不清楚,答案可能就找不太到了。到現在,在搜尋引擎裡打上關鍵字查詢之後幾乎就有答案出現。但是許多人一定有收過朋友所轉寄來的信件,內容可能是敘述什麼生活小知識、生活技巧的,然後大多數的人應該也都是毫不思索地就轉寄出去給其他朋友,所謂的「知識」也就這樣被轉出去了。2007 年,WIKI年會在台北劍潭海外青年中心舉辦,年會中由各個技術開發者針對各個技術層面做演講解說,其中提到一個論點:雖然現今的搜尋技術越做越精良,所 下的關鍵字可以找出來的結果可以越來越精準(不會變成要找李登輝,結果出現的結果都是李炳輝),但是,得到的結果就真的是你所要的答案嗎?這個答案就是千 真萬確的嗎?維基百科,雖然很方便地可以隨時讓我們找到所需要的「知識」或「答案」,更先進的網路技術也越來越能夠讓「搜尋」變得簡單,但是並不代表內容一定就是千真萬確。套用到現實的社會,「答案」是相當容易被找出來,但是隨著網路的發展,使用者除了培養自己學習搜尋的能力之外,更應該注意的就是自己對於事實的判斷能力。君不見先前有人透過轉寄郵件尋找某某人,結果後來人都找回來了,郵件也都還在網路上持續轉寄,更何況是毀謗類的不實郵件內容,足以見得網路傳播的負面力量。所以,不要太輕易...
繼續閱讀全文 不要「一開始」就相信你得到的「答案」